公众号:酸菜馆播客 本期关键词:吴亦凡、刘德华、流量明星、yyds
436 逃离微信朋友圈的算法收割
公众号:新闻酸菜馆 你好,这一期,想和你聊一下,做回普通人的权利。 缘起呢,是突然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广告,开始收割孩子们了。 早些时候,我的朋友圈广告,主要是职场打工人怎么30天学会python编程啦!如何快速掌握XX技能啦!不要1999,不要899,只要19块9,搞这套收割年轻上班族的在线培训。 又有一段时间,广告推送变成了如何理财啦,新上市的混动轿车啦,特别锁定30岁大叔阶层的广告。 现在,好家伙,我的时间线出现最多的是幼儿教育类广告,学英语啦,学思维啦,更多爸妈选择让孩子去XX啦! 敢情微信后台跟我一路走来,见证了我从20多岁职场小伙走向30+大叔,甚至大数据以为我已经当爹了。 想一想,在家族群里,我的亲戚经常晒娃照片,我也转发过,估计跟他们的算法匹配上了吧。 听说最近一个电视剧《赘婿》里,已经植入了“XX帮”辅导的广告了? 不仅是线上,我回到小区,还没进电梯呢,墙上的广告屏就跟踪我了,展示孩子早教类广告是:XX思维、XX思维、XX学堂、X辅导。 为什么我知道广告屏跟踪我呢? 因为碰巧最近我听了一个业内人士的演讲,现在的广告屏内置了摄像头,可以观察行人是否停留观看、是男是女、停了多久,然后上传数据,进行更精确的广告匹配。 广告主当然更开心。 我们讨论一下,如何逃离算法收割,维护做普通人的权利呢? 碰巧的是,上周,天津有个优秀教师对比家长收入歧视学生:XX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五十年挣的多,你们素质能一样吗?称往届学生家长不是高官就是富商,这届学生都是平民百姓,“你爸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 压倒中年人的,可能不是微信工作群,而是学生家长群。 江苏一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虎嗅网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很刺激: 北大精神科医生: 你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 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 作者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他说,名校的学生,得了“空心病”。 什么意思呢?他举例一个学生的话: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但是,以后的孩子有必要焦虑吗? 你的父母们,必须靠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混到一线城市,拼一个小房子。 年轻人越来越少,爷爷家、爸妈家,都给你留了房子。 社科院报告说: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财富约为36.6万元。好像这日子,如果没有内卷,感觉还行,吃穿确实不愁了。 算法收割一轮又一轮,教育内卷再卷,未来的孩子,迎接他们的是“空心病”? 也许在这场游戏里,找不到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