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心理学、女权主义,往往强调一个概念,也就是所谓的“男性凝视”。 这个词暗示着强烈的“性别不对等”。 存在主义哲学家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他认为凝视行为会在凝视者和被凝视者间形成一种主观性的权力差异,因为被凝视者会被视为“客体”,而非“个人”。 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维,她提出“性别不平等”——即男人和女人间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不对称性,男性凝视(男性观者的审美乐趣)是一种社会结构,根源自父权体系下的思想与话语。 虎嗅网有篇报道: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内奥米·沃尔夫(Naomi Wolf)论述了消费社会如何通过化妆品、减肥、整容三大工业制造美的神话,扼杀女性的自尊和发展潜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宣传里,女性信仰充满了“对自我的憎恶、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对老龄的恐惧、对失控的忧虑”。 我们的社会,会系统性的要求,一个正常的女性应该是怎样的。 “第十一诊室”作者认为: 回想我们看过的电影情节中,女性角色通常只作为男性角色的帮手、花瓶或一场短暂的邂逅,她们大多穿着高跟鞋和紧身裙,镜头多为身体特写:从脚到腿,从臀到腰,从胸部到脸部,像一件物品一样向人展示…… 2024年,在贾玲的贺岁片电影中,女性找回了自己。 女性不再是活在男人的视角里,配合男人,满足男人的需求。 她学会了尊重自己,不再讨好别人,学会了跟别人说不。 最近的两部高分美剧,编剧们不约而同的,也走向了传统的反面:男人不再是中心。 美剧“真探”前几部,都是两个男性为主角,这次变了,女人是整剧主角。美剧“冰血暴”,也完成了“男凝”向“女凝”的剧情改变: 女人是英雄,是解救者,是家庭的主心骨,是勇敢无畏的。 女人的力量,超出你想象。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否定一切。 否定过去的符号,拒绝承认过去的意义构建。 全部要打碎了,重构。是的,有些东西,真的变掉了。 两位主播在节目里讨论了一个问题: 以下五个角色,你的内心如何进行先后排序? 父母、爱人、孩子/宠物、自己、朋友 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可以附上你的年龄,看看咱们能否找到一些有趣的变化。
586 别碰她!用魔法打败魔法的两个故事
一首新的网络神曲诞生了。 don’t touch her 故事要从1月19号说起。 英国有个钢琴师叫Brendan Kavanagh,他在油管(@DrKBoogieWoogie)有241万粉丝。这个人经常在在伦敦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车站(St Pancras railway station)直播钢琴演奏。 19号的时候,他在车站弹奏钢琴,跟多名手拿中国国旗的华人发生争执。根据钢琴家本人在网上贴出的图片,伦敦当局随后在钢琴的周围围上封条,禁止行人使用。 起因是这群华人在火车站拍摄,刚开始的时候还与Brendan交谈,气氛没有紧张。后面华人要求钢琴师不要在视频里录到他们。钢琴师表示不解,车站是公众场所,为什么他不能录?这里是英国,是自由的国家,不是在中国。 接着华人咆哮哥出场了,要求钢琴师不要拍摄到他们。钢琴师用手触动了旁边华人女士(英国籍)手上的国旗,咆哮哥突然抬高了音量,连说了三遍don’t touch her,把周围的人吓了一跳。 Brendan把这个事情狠狠地发挥到了极致,密集接受欧美媒体采访,讲述这起事件。 你觉得这起事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还是双方沟通导致的误会?是钢琴师充满敌意故意设套让对方钻?还是这群华人没有入乡随俗尊重他人? 你愿意相信哪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