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最近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旅行了五天,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们,她改变了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嗯,她的世界三观被摧毁了。 她郑重地问了两个问题: 首先,一个人读书、高考、念大学,它是一条稳健的,被无数人印证过的路。但是,读大学出人投地的生活轨迹是最好的选择吗? 另外,要求山里的娃走出大山,去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谋出路,挣颜面,是我们给年轻人的光明方向吗? 一位出生在西双版纳的导游毕先生,向丁丁讲述了他痛苦不堪的大学生之路。作为村里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他饱受歧视,成为全村人嘲弄的对象。毕业于云南林业大学的老毕在当地植物科研所工作过8个月,在前4个月里,他每天的工作是数一粒果壳里究竟有几千颗种子,后4个月每天趴在地面观察蚂蚁的日常生活。 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因为傣族身份,他被迫与大学女友分手,甚至老家都不愿常回。 关于“走出大山”的命题,王掌柜认为,“走出去”的概念已经不限于过去的地理界限,一个山里人在家上网,用智能手机聊天看全国新闻,他的视界已经是在山外,又何谈走出去的必要? 现在所说的“走出去”,应该是选择哪种生活方式的命题。一个住惯了城市高楼的人,相中了昆明每平方米四千块的“豪宅”与未经污染的山田绿水,他想着“走进来”。大城市似乎不再如从前那般美好。无处躲藏的工业污染,不健康的衣食住行,生活质量真得比西南地区高吗? 也许在我们的心里,都有一个“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