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 你以为你会报复,但是你没有

上周我们公众号发了一个关于报复性消费的互动话题,大家在留言区讨论得热火朝天: 中国人的报复性消费开始了吗 看来这是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而我们关注的是“报复性”这三个字。事实上,我们生活里经常出现类似的名词,比如“报复性晚睡”,“报复性童年补偿”,“报复性暴饮暴食”…… 所以这期我们就聊聊“报复心”。 当然先声明,这里的“报复”不是“报仇”的意思,而是一种心理性活动,我觉得掌柜举了一个例子特赞,就是股市里的“报复性反弹”——行情连续跌了几天之后,必然会有一个反弹,这和我们要聊的报复性心理活动很类似,往往有三个条件: 1、有强烈欲望 2、被压抑 3、有能力实现 一旦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很多报复性的心理就会被释放了,比如白天一直被压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睡觉前就会报复性的晚睡,宁可刷手机刷到凌晨。童年一直被压抑买玩具,长大就会给自己或者孩子大买特买玩具…… 这里还涉及到很多有趣的消费心理,比如被限量限时的商品就会特别容易被抢购。节目里掌柜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国外的镇子上每天跑步的人不过是十几个,因为疫情而被禁止跑步之后,每天偷偷跑步的人变成了几十个!毕竟你想做就能做的事,和让你做才能做的事,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带来了被压抑的欲望。 当然,报复性心理有着很积极的一面,会成为很多人前进的动力。“今天你对我带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因为别人的轻视或者被拒绝,从而激发出“报复性心理”:我一定会让你后悔的!并在这种心理下,努力学习、减肥、健身、赚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 至于报复的对象是谁呢?其实往往是我们自己。 所以报复性心理的结束,往往是我们“放下”执念的时候,当对最初的欲望已经不在乎,嗯,“我与世界和解了”。 这样想想,仿佛近年来自己已经几乎没有报复心了,说难听点就是缺乏斗志。 所以发现报复心也许是年轻人的特权吧,有证明自己的激情,有翻盘的时间和可能。 那就珍惜你的报复心吧!

396 粉圈经济学:越撕越爱你,越虐越氪金

创三要开播了,你看吗? 记忆中自己最早的偶像,应该是日本的木村拓哉。想想他年轻时的颜值,放到当下也是小鲜肉的代表吧。 前阵子看了他最新拍摄的电视剧《东京大饭店》,才发现他已经48岁了。这部剧的豆瓣评分是8.7。从1991年正式出道,至今29年的时光里,似乎他从来都没有糊过。 看着电视上已经不再年轻的他,我仍然从内心感到欣赏和为之骄傲。 时间是考验偶像(当下还是叫爱豆更妥帖)是否为“流量明星”的最好工具吧。这几年很多红极一时的名字,过了一阵子就被遗忘,有时我还好奇会去某乎上搜一下“某某某是不是糊了?” 谈论爱豆和粉圈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粉圈兔区有个开贴专用词是“李涛”,意思是“理性讨论”,所以这期节目就是想李涛一下,互联网资本是怎么榨取粉圈商业价值的。(咱不吵架哈!) 互联网资本开始下场文娱产业之后,造星这件事就变成了互联网思维下的又一个产品。在资本方看来,无论是包装共享单车还是爱豆,都用了同一个套路: 1)利用大数据挑选一个产品包装 2)大力砸资本炒热,迅速吸引用户 3)利用用户数和热度拉投资,获取商业价值 4)赚完钱走人,准备投下一个 其实别说,这个商业模式真是在哪个行业都屡试不爽。并且成功在娱乐圈区分开了“演员”和“爱豆”是两个职业。 演员是以演戏为职业,靠演技获得大众认可,片酬为主要收入。被资本包装的爱豆,则是通过粉丝的喜欢和支持,为资本带来商业回报。 不同职业而已,做好都算敬业,没有谁是谁非。 所以给投资爱豆带来商业回报的实现者,往往就是粉丝群体。有句话说,爱豆和粉丝是“利益共同体”,比较恰当。 粉圈就是一个江湖,流量江湖,充斥着利益交换,明争暗斗,鸡飞狗跳,笑里藏刀。 在粉圈江湖里,最令人不齿的就是脂粉(职业粉丝),她们总是潜伏在粉圈里,伪装成无辜的大粉,利用各种“内部消息”,发着洗脑包,带着节奏,编造各种假料,指挥粉丝四处撕逼,最终就是让你乖乖氪金掏钱。 怎么操控粉圈,对于资本来说,应该有一套厚厚的说明书。节目里提到了不少,这里简单说两个专有名词:虐粉和固粉。 最初粉丝是因为喜欢而来,并没有多少深刻感情投入。这时候一定要把她们拉进坑里来躺平,被资本授意脂粉就会带头编造各种爱豆人设:特别辛苦、特别努力、特别不容易、一直被打压、被嫉妒、被黑、每天水深火热……一句话就是“卖惨”。 这些人设让粉丝感到难受,痛苦,激起保护欲,把粉丝和爱豆捆绑成共沉沦的利益共同体,迫切想去保护他,帮助他,“哥哥只有我了”,迫切想为他做点什么。 这就完成了从虐粉到固粉的过程,从而把粉丝变成愿意为爱豆做数据、反黑、撕逼(撕资源),花钱的战斗机器和提款机。 圈内把这种称为PUA粉丝:一开始给你糖,让你甜甜的,特别开心。然后就开始各种精神上虐你,不知不觉你再也不开心了,整天苦大仇深,痛苦不堪,见谁撕谁,而且越来越离不开这个粉圈,感觉离开就是背叛。 被固粉后,氪金就在前面等待你。如果你混过粉圈,一定对这样的话术不陌生:哥哥太惨了,那么多人都在黑他,氪金改命。大家一定要去买哥哥的代言,否则哥哥就糊了。 这话不是忽悠你,是真的。不买他就糊了。 宜家效应 指的是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现象。美国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制造或参与制造的物品会抱有更多好感,且在制造的过程中投入的感情越多,物品对制造者的意义就越大。此名称取自瑞典著名家具生产商宜家家居,因其大部份产品均由用戶组裝。 一个爱豆的价值主要就两个部分:业务能力和商业价值。 业务能力还是主要看他的个人实力,比如唱跳,演技。 如果业务能力强,会拿下路人盘,也会获得大影视投资的青睐。片酬可观,水涨船高。 互联网资本还可以通过掌握版权,经济约,影视约等形式,卖出更高的价格给其他公司,完成增值。 而商业价值体现在商业代言的购买能力上。这一步主要靠粉丝实现。所以粉丝能给爱豆真正的“价值”就是买代言,这也是各路脂粉不断培育和引导粉丝的最终目的——实现商业价值。 如果粉丝氪金能力强,就会给爱豆带来更大品牌更高价码的代言。如果氪金能力不强,就要一轮又一轮地加强虐粉、固粉,或者不断从团粉、CP粉里提纯(提纯也是操控粉圈的专有名词),增加粉丝的氪金欲望。 毕竟资本花了大价钱,把爱豆从小透明捧红成顶流,不要收回投资的吗? 这些流量明星就像隐形眼镜片一样,有些是“季抛”(一部剧火了之后就没声了),有的是年抛(一年之后不红了),久一点也就两年。资本会从总结的经验里,继续培育下一个流量产品,会更符合粉丝想象,更愿意为他氪金。 原有的粉丝也会迅速被引流到新的爱豆身上,爬了墙头。当然也有那些凭借业务实力,最终扛住了群嘲和流量反噬的爱豆,那就更是千里挑一了,当然最终摆脱资本的操控才算成功。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打造AI流量明星的套路。 那些一批又一批去参加选秀节目的帅哥美女们,不是没想过自己就是资本用泡沫吹起的流星,但是与一生默默无闻相比,哪怕是闪耀一瞬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希望这些爱豆不要被名利场迷惑得失去真实自我,忘记怎么发声。 对于粉丝来说,不要忘记你追星的初衷是给生活带来快乐。 如果你不快乐,就放弃吧,粉圈不值得。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