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天收到了亚马逊中国公关公司的电话,说是一个甜蜜的中秋节礼盒已经在奔向上海的路途中了。昨天傍晚,一根粗壮的印有亚马逊标志的包裹就来到了我的面前。今天下午总算忙完了手头的琐事。于是我我打着伞,准备把礼盒邮寄给老家的父母。 邮局的包装大叔展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不耐烦和我行我素。窗口内那位敲键盘的工作人员竟然打不出“悬崖”的“崖”这个字,最后只好用一个大写字母Q代替。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熟悉的环境。人在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里才不会产生恐惧感,不是吗?
聊聊《桃姐》,《仁医》和《新闻编辑室》里的品牌植入故事
最近身边的好多朋友在讨论《爱情公寓》,这当然是和SMG制作团队的砸钱营销分不开的。虽然这部情景剧在第三季公开赤裸裸地抄袭知名美剧日剧的桥段,该剧编导甚至在电视采访中以少数观众不能太较真为搪塞的理由,《爱情公寓》依然在全国的卫视荧屏上热映。 经过几年的脑残电视剧熏陶,我悲哀地发现自己完全转变了看电视剧的态度:不再关注什么剧情什么场景什么人物大腕,只习惯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看这个电视剧究竟做得怎么样。 《爱情公寓》时不时在公寓的门后面摆着个某品牌衣服的包装袋,在厨房上架子上摆着类似老干X系列的厨房调味品。或者让故事中的男女演员穿着这个那个品牌的新款衣服。品牌植入的方法未免太老套了,拜托能不能有点创新?(我想起曾经在电影院看《哈利波特》系列最后大结局,赫敏每穿越一个场景都要换一套某欧美品牌的新款衣服,简直让我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