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曾在“三个有关挫折的励志故事”一文中说到,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本书稿。那本书稿倾注了我无数心血,每一个微风过耳的月夜,当周围的朋友两两结对或者三三结伴沉醉在大学校园的隐蔽角落里寻欢的时候,我孤影一个躲在图书馆的电脑房里码字,经常熬到晚上10点多,最后一个走出图书馆的大门。 今天偶然打开那本书稿,有些段落仍然记忆清晰,有些文字看着很是陌生,难以想象是自己写出来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好比你长大多年后偶然碰到了年少时的伙伴,想对他倾诉,却无话可说。 现在看来,整本书思路零乱、天马行空,完全达不到出版的水准,但它毕竟见证了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勇敢尝试的决心。 书稿的第一章末尾有篇短文,谈了我对Web 2.0的认识。准确地说,是当时的我对Web 2.0的认识吧,如今Web 2.0的概念都已经成为历史了。 欢迎各位评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不慎想把文章拿去做商业用途,请务必告知本人,并且得到本人的同意,感谢各位的理解。 扩展阅读:web 2.0 如果网络是一个规模庞大、功能丰富的软件,那么近年来各类媒体的宣传告诉我们,这个软件已有了2.0版本。事实上,这个软件的更新是如此之快,也许在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网络已进入了后web2.0时代、web3.0时代。 突变有如怀孕,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它已经发生了。人们面对新兴事物总会表现出本能的恐慌。Web2.0的流行使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大脑库存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积极的人主动去学习它,消极的人回避它。我们将帮助你消除这种恐慌。 首先你要明白,驱动网络不断发展的力量是无数网民。你,作为一个网民,催生了web2.0。 人与网络进行着双向的交流,这种交流从未间断。网络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一些变化,以满足各类人的不同需求。有人需要快速地获取新闻资讯,追踪某一类信息的新进展,加之技术方面的可实现性,我们迎来了源订阅(RSS)服务(我在想,通过RSS服务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天气情况,那么天气预报员是否面临生业的危险?)。有人总怀着出版自己作品的梦想,碍于许多原因无法实现,于是基于个人的出版服务得以兴盛。“订做图书”成为一种时尚。你可以把作品将给一些网站,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帮你做成纸质书籍,供你个人赏玩。如果每一个小的改变是一条细流,当众多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主流呈现。这时,人们觉得有必要创造一个新概念了:web2.0。 所谓的Web2.0与传统的网络相比有哪些新特点呢? 在web2.0网络里,个人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个人的独立性与异质性得到了尊重。网络初兴时,“有什么我们看什么”,门户网站是信息的主要提供方,个体的差异被埋藏在群体中;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互联网信息的创造者。这方面最引人瞩目的是网络百科全书的编纂,用户负责词条的书写和完善。维基百科、互动百科、智库百科就做的相当好,已成为比较可靠的独立信息源。 博客也被认为是web2.0下的产物。博客是“个人独立性”的一大胜利。Web2.0之前,我们听到的是主流媒体的独奏曲。web2.0时代迎来的则是一场露天音乐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方更受欢迎听众说了算。我们乐于看到博客与主流媒体的抗衡。 Web2.0更像是一个信息的分类卖场。门户网站的包揽式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更愿意去信息的专卖店,采集新鲜的商品。Web2.0把关注特定领域信息的人聚拢在一个地方,我称之为“信息社区”,也就是信息的小众化传播域。你会发现很多信息分类标签:八卦、电影、免费、漫画、iphone、搞笑、汽车、山寨、开源······ (网络即社区) 以视频为例,很多提供视频的网站被视为web2.0时代的代表,比如youtube、土豆、Hulu。用户可以自己上传视频,也可以进行评论。事实上,youtube还不是很“纯”,内容驳杂。相比之下,Hulu就是网上电视节目的专卖店。这个来自美国的网站与NBC、CNN等多家电视台合作,专门提供电视节目的回放,并且视频非常清晰,其他网站难以睥睨。很遗憾的是,目前这个网站的视频不能在美国境外播放。 通常认为,Web2.0体现了长尾效应。网络更加关注那条“长长的尾巴”,也就是个人的需求。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中,企业家会及时的给大脑充电,适应新的经营理念。许多网站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Web2.0”是对近年来网络发展趋势的描述。先有互联网的变化,后有“Web2.0”这一概念。“怀孕”在先,给“孩子”命名在后。随着互联网的向前发展,今后会有“Web3.0”、“Web4.0”。 新事物引起人们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概念已不再具有普适性。我们常常忘了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圣经》里,地上先有各种动物,然后才有亚当对动物的称呼:牛、马、蛇、羊···一头牛不知道人类管它叫牛。媒体经常报道科学家在深海区域发现了全新的物种,现有的生物学标准无法界定,暂无命名。我们丝毫不会感到惊奇,许多未知的自然生物、宇宙规律还在静静地等待着人类的“命名”。当现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一个自然现象,当各类专家爆出新的社会学观点,我们不必恐慌,大不了若干年后,一批新词汇出现罢了。 人类早就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已经谙熟于怎样消灭名词和创造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