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城市里的居民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外态度?这次去柏林,我注意了一些这座城市的细节,只是零星的记录,与你分享。
每去一个城市,我喜欢与我熟悉的环境做比较。“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究竟对不对?前两次去德国,我分享了不少东西,就是努力想回答自己这个问题。城市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一个机器,一个组织,一个公司,或者从技术角度说,城市是一个输入输出系统(IO)。
纯净水
日常办公饮用的纯净水,是用大玻璃瓶盛装的,远看还以为是请我们喝啤酒。我第一反应是,玻璃瓶易碎、笨重,可能成本更高。小伙伴解释了几点:玻璃瓶保持液体口感,塑料瓶受到冷热变化,会影响口感;玻璃瓶环保;玻璃瓶可回收给卖家,消费者的成本不高。
我想到国内很多车友习惯在后备箱放几箱纯净水,其实非常不健康,因为在夏天或户外,塑料瓶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口感也不好。办公室同事带饭,也逐渐换成玻璃制品的,不用乐扣的塑料饭盒了,大家在健康方面很有共识。
厕所苍蝇
这是个很尴尬的小问题:公共厕所里,怎么样让男人老实撒尿?国内两大经典版本是:尿到外面,说明你短;向前一小步,进步一大步。我更喜欢第一个,因为解决这类问题,实质是如何与人类的本性抗争。一种是顺应本性,一种是强迫用户学习新行为。
有一天我们在柏林市区吃饭,餐厅卫生间里的小便池底印有一只苍蝇,很逼真。第一反应就是想瞄准击中它。这是男人的本性吧?我觉得设计得挺有趣,消费者在清醒状态下被暗示,然后做出诱导性的行为。
顺便吐槽一下国内的TOTO和美标,我用过的永远是人靠近就冲水,人走再冲一次,这种设计很浪费啊,似乎不智能。德国的就没这种问题。卫生间的灯也是自动感应,没人的时候自动熄灭省电。
柏林墙
柏林墙是德国人的一个历史见证,意义很多。1961年出生的西德大叔让我很吃惊,他的个人感受是:他从小就在“柏林墙”已经存在的环境下长大,以致于当年德国讨论拆除柏林墙,他竟然觉得东德西德隔开的局面挺好。
如果你问年轻一代的韩国人、台湾人这类问题,恐怕他们也觉得现状挺好,父辈留下的问题与自己无关。时间有强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消磨记忆,影响我们的情感
丑到爆的网站
我没有去过美国,不能感受硅谷的氛围。但在这里,我真心觉得德国非常保守陈旧,互联网发展比国内差多了。国内的IT业,更野蛮生长,更适用丛林法则,竞争残酷。
我住的Motel One门口印有性服务灯箱,网站设计弱爆了,就像是孩子的作品。诺基亚功能机很常见,来自斯图加特的大叔很自豪地告诉我:东西不坏俺就不换新的。
残疾人设施
我上课的地方有个楼顶可开party,但不通电梯。他们竟然弄了一套残疾人设施,可升降到顶楼。费时费力费钱,不过尊重残疾人士。
裸体雕像
柏林河道多,每座小桥几乎都有裸体雕塑装饰。德国人会遮盖男雕像下体的巨大器官吗?当然不会,人家又不是CCTV。
(美大使馆,斜对面就是默克尔政府的办公楼,注意楼顶的透明设备,安装有美国人侦听德政府手机的精密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