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讲他如何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他有个叛逆的外甥,不幸培养了对艺术创作的爱好。比方说爱听崔健的《一无所有》,迷恋摇滚音乐。
王小波劝他的外甥,艺术作品这东西,那些悲惨的故事啊,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不过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你可别真以为创作者本人怎么着了。
人有爱听故事的天性。但听故事的,跟说故事的,有着默契的关系。说故事的人,说的是当事人修改后的版本,听故事的人,也要默契地不要戳穿对方,大家都是好面子的人。
比方说一个人的感情经历,是朋友相聚闲聊扯蛋最经典的题材。但我现在明白,能跟第三者说出来的感情,都是廉价的感情。听的人也要明白,不管对方讲述时是多么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到位,也会在潜意识里刻意不触碰自己曾经自私的细节。
因为当事人讲的版本,其实是自己心里最希望发生的版本。朴树唱得好啊,“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果你珍惜某段经历,那就把它深藏心底,永远不要跟别人说,到死也不要说出来。说出来,它就廉价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够了。